Search

6/17 院會

  • Share this:

【#災防問政】不只災害時救災,平常更要規劃防災與減災

世界銀行的災害風險區評估報告指出,90%的台灣人可能面臨兩種天然災害,73%的台灣人可能面臨三種天然災害,機率比許多國家還要高。但目前,體制仍著重在災害發生後的救災工作。其實,我們應該也要看看如何整合資訊做好防災與減災。

在政權交接之前,我也針對各部會相關單位質詢。目前,雖有防災辦公室與災害應變中心,但缺乏一個平常常設且整合資訊的單位。災害應變中心,只有在災害發生的時候才蒐集災害情報,但平常關於防災與減災的工作卻是缺乏的。

且依災害防救法第22條第1項第7款,「為減少災害發生或防止災害擴大,各級政府平時應做災害潛勢、危險度、境況模擬與風險評估之調查分析」但是,中央政府目前知道如何利用評估結果嗎 ? 當中央政府都不一定清楚,各地方政府又如何有能力去執行第7款的工作 ?

2005年聯合國世界防災會議便提到,應該要做好天然災害的評估、監測與預警。但這方面看來,台灣還未跟上國際的步調。我鼓勵政府朝這個方向來規畫,整合當代最佳科學資訊,執行災害的風險評估,並以評估結果去做災害的風險管理,即減災與防救災的工作規劃,來減少災害發生時的損害,這也是國際災害防救的潮流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【科學,不為任何人背書】 《今周刊專訪》毒理專家吳焜裕,寧冒失明風險,也要看清食安黑洞。 http://www.businesstoday.com.tw/article-content-80417-111207
View all posts